小杯士,大用处——自动变速器杯士故障全攻略
杯士(bushing)俗称铜套(其实很多“铜套”并非铜制),是主动变速器内的易损件。杯士价格便宜,很多维修人员认为它是个“低技术”零件。然而实践证明如果不器重杯士的作用,在维修中就会产生“高技术”的故障,维修质量就难以保证。
在国内比较常见的zf 5hp19变速器中,油泵壳上的杯士就比较容易损坏。这个杯士会在油泵孔内松脱打转,磨坏油泵孔,然后转出油泵壳,最后由于过热而粘在变矩器的轴颈上。因此在维修中一般需要调换昂贵的油泵总成和变矩器总成,这也是目前维修5hp19变速器比较昂贵的一个原因。如果在此之前就调换了杯士,就能避免这种严重的成果。无磨损痕迹的新杯士如图1所示。
在另一款国内常见变速器01m/01n内,各离合器鼓内的杯士经常由于离合器本身偏离旋转中心(跳动值过大)而被磨损。由此而产生的漏油会导致一系列的故障,比如换挡延迟、换挡抖动或打滑、离合器油压过低等。对此,一般的维修方法都是调换全部离合器鼓,成本高昂。但在真正涌现问题前,一般情况下,仍用本来的旧件,这就很难保证不会由于杯士的磨损而导致变速器在维修质保期内返修。因此单独调换这些杯士,将能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前提下节俭大批成本。而这也是国内的主动变速器维修技术和国外同行业的明显差距之一。
变速器中另一个容易涌现问题的杯士是支撑变矩器轴颈的杯士。由于可能存在变矩器的液力不平衡、变矩器固定盘的挠动以及渺小的对准偏差等因素,变矩器的轴颈杯士会遭遇很大的载荷。如果在这个杯士和变矩器轴颈之间存在过大的间隙,会导致前油封漏油、变矩器油回流、变矩器进油变差,以及经过散热器的油压和流量涌现问题。这些问题又会产生变速器内润滑变差、变矩器发抖和变矩器锁止打滑等现象,从而导致变速器传动失效。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故障现象可能都和这个小小的杯士有关。
主动变速器内的杯士的重要功效是起对准作用,并为轴、齿轮和离合器鼓供给载荷支撑。在正常运行时如果正确对齐的话,杯士和轴颈之间的间隙会充满油,使轴能“漂浮”在油膜上。有些部件外壳(比如油泵盖和一些离合器鼓的外盖)中装有杯士,这些外壳经常起到吸热的作用,将热量从杯士和轴颈处带走。杯士的这种降低摩擦和热量的作用增长了变速器的整体运行效率。
有些杯士也起限流器的作用,防止油在零件之间漏失。在许多变速器内,前导轮支撑杯士防止了释放油路中的油经过涡轮轴漏到变矩器内的锁止作用的一侧。在另外一些情况中,杯士被故意设计成油的导向器,将油导入到某些部件上。几乎所有的后扩大罩壳杯士上都带有油槽,以使油泵能将润滑油送到变速器的后油封处。
在修理过程中,杯士的磨损情况是容易视察到的。维修人员可以通过火析杯士为什么失效的原因,就能大致懂得变速器整体的“健康状态”。比如,碎屑嵌入是引起杯士失效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虽然杯士在设计上能容纳一些碎屑(摩擦材料碎屑或金属碎屑),但嵌入的碎屑会滞留在里面,并逐渐移动以至代替掉周围的一些杯士材料。这会在杯士上产生一些突出的高点,直接接触到与杯士配合的轴颈上,而产生磨损(如图2所示)。
如果杯士的内圆被磨亮或细微拉伤(图3中的径向划痕),这是由于变速器油里的颗粒直接与轴颈接触或者是由于轴颈的表面太粗糙造成的。图3中还可以看到轴向的较深的刻痕,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严重的杂质污染引起的。
如果杯士表面被磨去了一部分(如图4所示),很可能是由于润滑油严重缺乏引起的。这种润滑油缺乏可能是由于润滑油路孔被堵了、油泵容量或压力不足、在严寒景象中发动车辆、间隙过紧、或变速器过热以及变速器油过稀等因素引起的。有时杯士材料被严重磨掉,由于过热而变黑,在背部的钢面上会有一片片的合金材料被拉掉。这是由于磨损时间过长、载荷过大、杯士过热、或者润滑极其缺乏而导致的。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