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OSI模型”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OSI模型”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OSI网络结构的七层模型
- ·下一篇文章:TCP-传输控制协议
OSI模型
OSI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基础参考模型(OSI/RM),是国际标准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电脑在世界领域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简称OSI。在1983年形成了OSI/RM的正式文件,即ISO 7498国际标准。“OSI/RM”来自英文“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
层次划分
OSI将电脑网络系统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建立、保持、拆除,而供给具有机械的, 电子的, 功效的和规范的特点. 简略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物理层的功效
为数据端设备供给传送数据通路.
传输数据
物理层的协议:CCITT V.24 、EIA RS-443 、EIA RS-232C 、ISO-2593
具有物理层功效的设备:RJ-45 、各种电缆 、串口 、并口 、接线设备
其他
在Windows 2000下,物理层有网络接口卡(NIC)来实现。它的吸收器,通过的介质由NIC附带。由于网络由串行端口组成,物理层也可以包含低层网络软件定义如何将串行比特流分解成数据包。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与网络层之间,它是OSI中比较重要的一层.它将物理层供给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革成逻辑上无弊病的数据链路,并对物理层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封装.
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封装是指:封装的数据信息中,包含了地址段和数据段.地址段含有发送节点和吸收节点的地址,把持段用来表现数格连接帧的类型,数据段包含实际要传输的数据.
数据链路层重要功效
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供给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保持和释放管理.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帧),并对帧定界、同步、收发次序的把持.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把持(Flow Control),弊病检测(Error Detection)和弊病把持(Error control)等方面. 只供给导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数据传输 。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
ATM、IEEE 802.2、帧中继(Frame Relay)、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HDLC)等。
数据链路层的设备:集线器和交换机等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三层。网络层供给路由和寻址的功效,使两终端系统能够互连,并且具有必定的拥塞把持和流量把持的能力。TCP/IP协议系统中的网络层功效由IP协议规定和实现,故又称IP层。
网络层的重要功效:路由选择 、阻塞把持
具有网络层功效的协议:IP、IPX 、X.25
具有网络层功效的设备:路由器(Router) 、三层交换机(Switch)
本消息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